查看原文
其他

“如果有一天蛋蛋说要学考古”

小土&队友&七姑 小土大橙子 2022-03-28


小土叨叨:前几天看到有挺多关于留守女生报考北大考古系的讨论,不由得会想,如果有一天蛋蛋或者定定也要报冷门专业,我是该支持还是反对?


我正好在敦煌,看了敦煌人的故事,心有感慨,而跟队友和小伙伴讨论了这个问题,他们也有一些想法。这篇就来跟朋友们简单聊聊。


01

原委


事情是这样的,前阵子高考成绩出来了,湖南耒阳有一个叫钟芳蓉的小女孩,考出676分的好成绩,是今年湖南省文科第四名。


这次高考让她两度成为了众人的焦点。


第一次是她所在的高中老师在网上查到了她的高考成绩,居然都欢呼了起来,校长带着50多名老师,连夜开车到她所在的村子报喜——为什么是老师来查?


因为小钟姑娘是一个留守女生,父母一直在外打工无法照顾她,日常由祖辈照顾,6年级起就开始住校,和老师们其实更为亲近,学校也更像她的另一个家。


争气的留守女童,淳朴的师生情,50多个老师连夜浩浩荡荡地前去报喜……看到这样的新闻,网友们笑称“真正的全村的希望。”



不难理解老师们对她的关注和殷切希望。当老师看到她的成绩跳起来那一幕,真的很令人动容。



没过几天,又传出小钟姑娘打算报考北大考古系的消息。
没料到因此引发了网友的第二波热议:
留守的话家里其实没矿吧,就别学这种没“钱途”的冷门专业了……
考了那么高的分读考古太可惜了……
毕业以后不好就业啊……

其实,小钟姑娘在成绩出来接受采访时就提到了,她喜欢历史,最后决定报考北大考古系,应该不是一个冲动的决定。事后,她也自己上了微博回应了:



02

后续

当然,网友们的操心也不是没来由的,有的专业确实从收入和就业角度来看,是吃亏的,普通家庭的孩子是否要为了青春时候的“一腔热血”选择一生的方向,又是否有资格选择这样的专业,都是大家讨论和思考的主要点。

就在网友们热议之际,我国考古圈不干了:
谁说我们冷门没钱途?我们或许没钱途,但一定不是没前途!
好不容易出一个好苗子!我们要一起守护她的梦想!于是,各大平日低调高冷的博物馆和考古机构出手了:

#考古界团宠报考北大留守女生#的话题上了热搜,而且送礼和为小妹妹加油的“大佬”的名单仍然不断在增加。


小钟姑娘报考的北京大学更是发了3条微博表达支持,其中关于考古专业的一条还被置顶了。


而小钟的偶像,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也给她送上了自己的鼓励。


这个阵仗,被网友们戏称

“郭襄过生日也不过如此啊。”



03
理想与现实


其实,小钟的偶像樊锦诗,正是毕业于北大的考古系。

1963年,她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,被分配到了敦煌,从此后和莫高窟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。“五十四年间,从青春年少到满头华发,她为莫高窟的永续利用、永久保存倾尽了全力,被称为是敦煌的女儿。”



她出生在北平,生长在上海,父亲毕业于清华大学,家境不错。在西北的戈壁滩上,每天面对的是美轮美奂的民族瑰宝,和艰苦难捱的现实生活。


我们行车路过敦煌周围的公路,眼见之处皆是茫茫戈壁。可想而知,在那个年代她所面临的是怎样的困境与艰难。 



选择了敦煌,城市的繁华与便利与她渐行渐远,物质上只有贫瘠。


这个名为“青春”的雕像,
是当年敦煌博物院以刚来敦煌的樊锦诗为原型制作的


在樊锦诗先生的自传里,有这么一句话:
“尘世间人们苦苦追求心灵的安顿,在莫高窟无需寻找。只要九层楼的铃铎响起,世界就安静了,时间就停止了,永恒就在此刻。”

在敦煌,不止樊先生如此, 曾在法国留学的常书鸿先生,就是1943年到的敦煌。他是敦煌艺术研究所(今敦煌研究院)第一任所长,直至1994年离世,一生全部贡献给了保护和研究敦煌艺术。


这也许,就是热爱和信念的力量。




04

守望


想想樊先生、常先生的生平,我们不妨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:

我希望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人存在吗?

毫无疑问希望。

我舍得一生守在大漠做这样的人吗?

......

我舍得让我孩子去成为这样的人吗?

......

说实话后面两个问题,我甚至没有勇气说出答案。 

《敦煌》
这样的选择,其实可以放大到很多的领域,
是否参军,是否从医......

太平盛世,我们甚至很难去想像,这样的选择有多艰难。
如果有一天是保家卫国要上战场呢?

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当年历尽重重阻隔回国的故事,哪个听过的人不感动,但又有几人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?



05

思考


想得有点远了,说回到冷门专业的问题上。

冷门专业有用吗?当然。

冷门专业的路难走吗?当然。


不过还好,时至今日,虽然冷门与热门专业的薪水差距仍然是无法忽视的,但不管怎么选,我们的孩子至少不用经历几十年前所面临的种种艰难。


正如讨论时,队友说的,每个人从大学毕业到退休,有40多年的职业生涯,这40多年,行业的起起落落几乎是必然的


回望过去四十年,很多现在大家追捧的行业,都不曾存在过。


30年前,变压器和数控机床被认为是最硬核的国之重器,10年前他研究生毕业,实验室一个做人脸表情识别课题的同学,因为项目不接地气,没有企业需要,最后改行做了知识产权代理。


现在很多大家公认的高薪行业,也可能只是暂时的。因为行业迅速崛起,从业人员的供给和需求存在缺口,但是市场的力量会慢慢的平衡,最终均值回归。


行业的发展和轮转是个动态的趋势,放长到整个职业生涯的长度来看,一时的冷暖并没那么重要。





06

心态


对于大部分的父母来说,即便我们热血鸡娃成功,一路过关斩将考上名校,我们也必须认识到,名校的学生,90%以上也是在一个平凡的岗位度过平凡的一生。

选择行业,并不是凭着我们这代人对于当下的认知,去赌个我们认为好的赛道,希望孩子能跟着风口获利,我们未必能赌得准,也未必算得准。

我觉得真正应该做的,是在选择之前,加大我们的信息量,让孩子尽可能多的获得各个行业各个职业的真实信息,让孩子尽可能多的明白,行业和技术发展的规律和趋势,让孩子尽可能多的接触各种领域,发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所在。

实际上,我并不担心这个北大女生做了错误选择,因为对于我们旁观者来说,选择没什么对错。我唯一担心的,是这个孩子在选择之前,是否有足够多的信息输入,帮她做出选择。

培养孩子的学习,学科教育当然重要。因为应试,升学,文凭,是他们能有资格加入竞争的入场券。

但是,终身的学习能力,才是孩子们能在漫长职业生涯乘风破浪的救生筏。而能够找到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和意义,人生才不会迷航。

人生不是十字路口,人生的选择也没有那么一锤定音,不会被某一次选择就盖棺定论。


人生更像是一个长长的决策树,我们要做的,不是做对某一次选择,而是在几十年里,遇到一次又一次选择题时,有能力把它们的大部分都做对。


比选择更重要的,

是懂得怎样选择。


点击以下关键字,跳转历史文章:
两岁不可怕,毕竟还有三四五六岁……
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中最动人一幕,是那些孩子
今天,泪为张桂梅校长而流
别人骂渣男,我默默祈祷别养出渣男......

咱们英语售后打卡营正在进行中:
英语启蒙:钱都花了,别吃灰
大家别忘记参与打卡抽奖哦。

正在团

开团 | 几何通关启蒙教具

以前跟我们买过点读笔的朋友一定记得看下

售后团|点读贴、建筑工地点读书

(1岁多就能看,车迷的娃一定喜欢)

点击进👇


土味魔都妈妈,家有两个男孩蛋蛋定定,蛋蛋7岁半,定定3岁。
上海交通大学本硕,写过《婴幼儿睡眠全书》《妈妈有力量》两本书。这是6年老号,接地气,反套路。关注我,和百万妈妈一起,启蒙和教育问题上共同成长。


但行好事莫问前程⬇️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